新版《清单计价标准》已落地!造价咨询公司如何应对?
住建部新版《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》(GB/T50500-2024)正式生效了。很多同行可能会慌:这是不是要彻底改规矩了?其实不用焦虑——这次修订不是“推翻重来”,而是给2013版打补丁、提要求,核心是解决咱们干活时的老争议,让行业更规范、更精细。对咱们造价咨询公司来说,这不是“革命”,而是必须跟上的“升级”。
一、别慌!核心规则没颠覆,“量价分离”还是老底子
先把定心丸吃了:新版标准没动工程量清单的“根”——量价分离还是核心原则,以前咱们熟悉的基本逻辑没变。
1、关于“量”:清单还是统一标准,不瞎算
不管是项目编码、项目名称,还是特征描述、计量单位、计算规则,依然是全国统一的。简单说,就是大家算“量”的尺子一样,避免甲方乙方因为“怎么算量”吵来吵去,咱们编清单时也有明确的基准,不用自己瞎琢磨。
2、关于“价”:还是市场说了算,政府定额不“强制”但有用
综合单价怎么定?还是企业自己说了算——你家的定额、管理水平、采购渠道、想赚多少利润,都能体现在单价里。有人问“是不是不用政府定额了?”当然不是!新版只是把政府定额从“必须用的依据”改成了“重要参考”,比如编招标控制价、分析成本、甚至调解争议时,政府给的造价信息、预算定额还是很好用的工具,短期内少不了。
二、新规真进步在哪?解决老痛点,咱们干活更有谱
新版标准的真价值,在于把以前模糊的地方说清楚、补短板,咱们以后干活少踩坑。
1、项目特征必须“说透”:从源头减少结算吵架
以前的痛点:这是咱们最头疼的!清单里的项目特征写得模模糊糊,比如“墙面抹灰”没写厚度、没写材料,施工时怎么干、结算时怎么算?最后肯定扯皮,咱们夹在中间也难办。
新规要求:现在必须写“细”“准”“全”,得明确到“干这个活要包含哪些内容”,比如“墙面抹灰:20mm厚,M5水泥砂浆”,一点歧义都不能有。
对咱们的影响:编清单时得更下功夫了——要吃透设计图纸、读懂施工规范,不能再“大概齐”。但好处是:一份写得清楚的清单,本身就是咱们的核心价值!以后客户找咱们,不只是要个“算量结果”,更是要个“不吵架的清单”。
2、风险分担“划清楚”:从“事后算账”变“事前防坑”
以前的痛点:工程量算多了算少了、材料涨价了、遇到不可抗力,这些风险该谁担?以前没明确规则,甲方说该乙方担,乙方说该甲方担,最后都找咱们评理,但咱们也没依据。
新规要求:现在把规则说死了,核心是“谁能控制风险,谁就担”。比如材料涨价如果是短期波动,施工方能预判,就该施工方担;如果是大行情涨,甲方得补差价。
对咱们的影响:咱们的活儿不止是“算量报价”了!得在招标前就帮业主想清楚:哪些风险该业主担,哪些该施工方担,还要把这些约定精准写进合同条款里。这就要求咱们不光懂造价,还得懂合同法、懂项目管理——从“算账的”变成“帮客户防坑的”。
3、鼓励数字化:不是“必须搞”,而是“指明路”
以前的痛点:传统算量靠手算、靠Excel,又慢又容易错,遇到大项目能累垮人,效率太低。
新规要求:明确鼓励用BIM、大数据这些技术算量、定价,比如用BIM模型自动算量,用历史数据算单价,又快又准。
对咱们的影响:别被“数字化”吓住!这不是“强制要求”,而是行业趋势。
头部大公司:已经在搞BIM团队、建自己的数据库了,以后能跳出“只算量”的红海,做更高端的“全过程咨询”“投资管控”。
中小公司:不用盲目跟风买BIM软件、招技术团队,现阶段先把“用熟现有工具、提高算量效率”做好就行。但要知道:以后肯定要往数字化走,现在可以慢慢准备。
三、对咱们公司的真实影响:不是“一刀切”,而是“分化升级”
新版标准不会让行业立刻变天,但会让公司之间的差距拉大 —— 有的越做越强,有的得先稳住脚跟。
1、头部公司:往“高端服务”走,跳出“算量内卷”
头部公司有资源、有技术,比如已经有BIM团队、有自己的成本数据库,新规正好给了它们发挥空间。以后不用跟中小公司抢“算量”的活儿,能做更高附加值的业务:比如帮业主做全过程投资管控、做风险咨询、甚至做法律层面的造价争议调解,赚“专业服务的钱”。
2、中小公司:先“扎稳基础”,别盲目跟风
对咱们大多数中小公司来说,短期不用急着“转型”。生存核心还是“把传统活干好”:
(1)先把清单编细、编准,项目特征别出错;
(2)把新规里的风险分担规则吃透,能帮客户讲清楚“风险怎么分”;
(3)别盲目砸钱搞BIM、大数据 —— 先把“不犯错、少扯皮”做到位,客户自然来。
3、对咱们从业人员:“只会算量”不够用了
以后光会算量、套价,只能算 “基本功”。客户需要的是“复合型人才”:
(1)能读懂图纸、规范(技术能力);
(2)能看懂合同、懂点法律(风控能力);
(3)能会用简单的数字化工具(效率能力)。
简单说:不持续学习,以后可能跟不上活儿了。
四、不焦虑!三步搞定新规应对,务实走对路
面对新规,不用慌,按这三步走,稳扎稳打就行。
1、第一步:先学透新规——别只看解读,要读原文
别依赖“别人的解读”,自己组织团队把新规原文读透,一条一条对比2013版:这条为什么改?改了之后怎么用?最好结合自己做过的项目案例想:“如果这个项目用新规,我该怎么编清单?”
比如:找一个以前因为“项目特征模糊”扯皮的案例,按新规重新编一遍清单,看看怎么写才能不歧义——这样学才有用。
2、第二步:苦练内功——先把“清单质量”提上去
现在最性价比最高的事,就是抓 “清单编制质量”:
(1)编清单时,项目特征必须“抠细节”,比如“门窗安装”要写清材质、规格、五金件品牌;
(2)做完清单后,自己多检查一遍:“如果我是施工方,看这个清单会不会有疑问?”
(3)把这件事做好,客户会觉得“找这家公司放心,不会扯皮”,比啥都强。
3、第三步:循序渐进升级——不贪快,按自己节奏来
第一步:短期(1年内):重点练“风险分担+合同条款”,能帮客户梳理清楚“哪些风险该谁担”,并写进合同里。
第二步:中期(1~2年):开始攒自己的数据——把做过的项目数据整理好,比如“某类型办公楼的单方造价”“某材料的市场价波动规律”,慢慢建自己的小数据库,以后报价更准。
第三步:长期(生效后2年以上):根据自己的业务选方向——如果常做大型项目,就慢慢引入BIM工具;如果做中小型项目,先把“轻量化算量软件”用熟。不用跟别人比,适合自己的才好。
最后说句实在话:这不是“淘汰战”,是“专业价值的新机会”
新版《清单计价标准》不是要淘汰谁,而是要淘汰“粗放的干活方式”——比如编清单敷衍、只会算量不会防坑的做法。它没推翻旧规则,而是让“专业”更值钱:咱们把清单编细、把风险算准、把服务做透,客户自然愿意为咱们的专业买单。
对咱们造价咨询公司来说,应对新规的根本,从来不是“追新技术、赶潮流”,而是“回归专业本质”——把活儿干好、帮客户解决问题。只要做到这一点,不管规则怎么变,咱们都能站稳脚、有饭吃。